文献信息
近日,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核医学科、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放射科等单位的研究成果18F-FDG PET Combined With MR Spectroscopy Elucidates the Progressive Metabolic Cerebral Alterations After Blast-Induced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Rats(18F-FDG PET结合MR波谱研究大鼠轻型颅脑爆炸冲击伤损伤后进行性代谢性脑改变)在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发表。平生公司的Super Nova® PET/CT产品在论文中提供了重要的大鼠脑部PET/CT图像和定量分析。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为陈晓教授、熊坤林教授、金榕兵教授。第一作者为李扬博士、刘凯军教授。
文献背景
大多数轻型颅脑爆炸冲击伤(mTBI)患者出现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常规结构磁共振成像无明显阳性改变。迫切需要开发先进的影像学方法来检测和理解爆炸诱导的mTBI的病理生理学。氟[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DG PET)可以检测受损大脑的神经元功能和活动,而MR波谱可以提供补充信息并评估损伤后的代谢异常。本研究旨在探讨18F-FDG PET与MR波谱相结合评估冲击波诱发mTBI引起的急性和亚急性代谢性脑改变的有效性。3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暴露于一次冲击波中(mTBI组),32只大鼠未暴露于冲击波中(假手术组),然后在三个不同队列中进行损伤后1-3小时、1天和7天的18F-FDG PET、MRI和组织学评估。18F-FDG PET显示杏仁核和体感皮层FDG摄取短暂增加,随后从损伤后第1天到第7天逐渐恢复到基线,运动皮层FDG摄取持续增加。相反,中脑结构(下丘和上丘)的FDG摄取减少。磁共振波谱分析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体感皮层中的炎症标记物肌醇(Ins)、氧化应激标记物谷氨酰胺+谷氨酸(Glx)和缺氧标记物乳酸(Lac)水平显著升高,而主要渗透压细胞牛磺酸(Tau)水平在1–3 h和1天立即升高,然后在损伤后7天恢复至假手术水平,这可能是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FDG摄取增加、Ins和Glx水平升高已通过组织学分析得到证实,组织学分析显示额叶皮质小胶质细胞活化和胶质增生增加。这些结果表明,18F-FDG PET和MR波谱可以一起用于反映更全面的体内神经病理学改变,这可以提高我们对冲击波诱发mTBI后大脑复杂改变的理解。
实验方法
爆炸诱导mTBI模型所
如前所述,生物激波管(BST-I)装置用于产生爆炸伤。所有大鼠在100%氧气中,用4–5%异氟醚在诱导室中麻醉约5分钟。然后,mTBI组的麻醉大鼠被放置在俯卧位的单独笼中(一只大鼠/笼),左侧面向冲击过程中的膜方向。所有笼子均位于同一垂直面上,以确保压力暴露相等,并防止随后的二次或三次爆炸伤害。BST-I装置产生两级低强度冲击波。峰值过压值分别为139.146和364.86 kPa,持续48.41 ms。爆炸后,将大鼠从装置中取出,并将其置于笼中仰卧位。假手术大鼠进行相同的麻醉程序,并放置在BST-I装置中,不暴露于冲击波。记录mTBI和假手术大鼠的翻正反射时间。
PET/CT成像、重建和分析
注射18F-FDG前4∼6小时大鼠禁食。mTBI和假手术大鼠均经尾静脉注射18F-FDG,剂量为37MBq/只。摄取40分钟后,在list mode下进行静态PET扫描30分钟(350∼650keV,2.56ns),使用小动物微型PET/CT扫描仪(SuperNova,平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PET扫描后,在大鼠模式下(60 kVp,500µA,暴露时间320 ms)进行三个床位的CT扫描,以进行解剖定位、衰减和散射校正。CT图像矩阵为352×352×536,体素大小为0.23×0.23×0.23 mm。重建算法为3D OSEM/MAP,2次OSEM迭代,18次MAP迭代;应用的散射、衰减和衰减校正;要求的分辨率=0.5 mm;图像矩阵=256×256×159;体素大小=0.39×0.39×0.80 mm。
使用PMOD软件版本3.6(瑞士苏黎世PMOD技术有限公司)对18F-FDG PET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于兴趣体积(VOI)分析,PMOD将PET数据记录到W.Schiffer大鼠脑模板和图谱中的58个区域。自动应用大鼠大脑定义分区的标准摄取值(SUV)进行测量。这项研究评估了58个大脑区域,如前所述,整个图谱用于全脑标准化。通过将单个感兴趣区的标准化18F-FDG摄取值除以全脑的18F-FDG摄取值,计算区域SUVw。
实验结果
在58个脑区中,从基线检查到第7天,sham和mTBI大鼠的FDG摄取有10个VOI发生显著变化,包括双侧杏仁核(F1,5=4.137,p=0.0253)、体感皮质(F1,5=13.43,p=0.0145)、运动皮质(F1,5=7.479,p=0.0410)、下丘(F1,5=38.77,p=0.0016),上丘(F1,5=16.82,p=0.0093)(图2B)。双侧VOI中FDG摄取的变化相似,因此我们将左侧和右侧VOI的SUVw合并为SUVw平均值,以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mTBI组在损伤后1-3小时,杏仁核(+5.97%,p=0.0103)和体感皮层(+6.82%,p=0.0245)的FDG摄取增加。随后,mTBI组的杏仁核和体感皮层的FDG摄取在损伤后1至7天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1天时体感皮层的FDG摄取量有显著差异(+6.12%,p=0.0429)(图2A、C、D)。mTBI组运动皮层的FDG摄取从损伤后1天(+3.60%,p=0.0326)增加到7天(+3.41%,p=0.0446)(图2A,E)。然而,在损伤后1–3小时,在两个中脑结构中观察到FDG摄取减少,即下丘(-17.21%,p<0.0001)和上丘(-6.75%,p=0.0094)。然后,mTBI组损伤后1至7天,上丘和下丘的FDG摄取量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下丘1天(-12.43%,p<0.0001)和7天(-7.68%,p=0.0049)和上丘1天(-5.95%,p=0.0230)的FDG摄取量存在显著差异(图2A,F,G)。
氟[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DG PET)显示,爆炸诱导mTBI后,多个区域的脑代谢增加和减少。(A) 在爆炸后第1天,假手术大鼠(上)和爆炸大鼠(下)大脑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的代表性轴向18F-FDG PET图像。在相应的PET图像中,黄色和黑色分别代表相对较高和较低的值。(B)FDG摄取分析显示,sham和mTBI大鼠之间有五个区域发生显著变化:(1)运动皮层,(2)体感皮层,(3)杏仁核,(4)上丘和(5)下丘。(C–G)方框图显示mTBI和假手术大鼠的这五个区域在损伤后1–3小时、1天和7天摄取FDG。Box 和 whisker plots显示中值、第一和第三个四分位数、最小值和最大值,与假手术组相比**p<0.01,*p<0.05。
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首次证明18F-FDG PET和MRS联合应用可以检测爆炸诱导的mTBI在超急性、急性和亚急性损伤后阶段的脑代谢进行性变化。结合这两种成像方法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冲击波诱导的mTBI后体内的神经病理学改变。这些发现为理解冲击波诱导的mTBI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包括炎症、胶质增生、缺氧/缺血和血脑屏障破坏。
使用设备
Super Nova® Micro PET/CT I代产品(平生医疗科技)
影像软件:Avatar(平生医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