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核医学科,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等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Unique role of molecular imaging probes for viral infection(分子成像探针在病毒感染中的独特作用)在学术期刊《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JCR Q1, SCI IF 13.1)发表。平生公司的小动物PET/CT(型号:Super Nova)产品在论文中提供了重要的肿瘤小鼠PET/CT图像和定量分析。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为北肿朱华研究员、北大医学技术学院韩鸿斌教授。第一作者为刘松博士、刘特立副研究员和田巍博士。
文献背景
近年来,一些流行病,如COVID-19和其他病毒感染,一直在攻击人类健康并影响经济。在感染初始时刻无创检测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定位感染器官和动态监测抗病毒治疗效果至关重要。随着分子成像探针和相关设备的发展,最先进的分子成像技术在基础科学中已被证明有利于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预测。在临床治疗中,了解病毒感染的这些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患者的识别和管理。因此,本文综述了放射性示踪剂、光学、超声和磁共振在病毒诊断和病毒代谢特征分析中的应用。本文认为,分子成像技术有望大大加快病毒感染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综述介绍
为了直接和直观地检测病毒病变,用68-镓对纳米体Nb11-59进行放射性标记,称为68Ga-Nb1159。纳米体在小鼠体内具有体积小、稳定性高、聚集性低和免疫原性低等优点。在PET/CT成像中,该示踪剂迅速从小鼠体内清除,主要积聚在肾脏和膀胱中。在SARS-CoV-2 RBD注射小鼠模型中,RBD注射区域的SUVmax明显高于对侧正常区域。这些值随着RBD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此外,在气管内接种RBD或PBS的其他小鼠模型中,RBD-小鼠模型的肺摄取明显增加。在共注射实验中,68Ga-Nb1159和SARS-CoV-2中和纳米体静脉注射到RBD小鼠模型中。
Nb11-59联合注射组的平均SUVmax(0.32)显著低于阴性纳米体联合注射组(0.53)和PBS联合注射组(0.52)。这些临床前PET图像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68Ga-Nb1159能够检测到针对SARS-CoV-2的抗体的药效学效应。
图3. 68Ga-Nb1159静脉注射RBD模型PET成像
文献结论
由于病毒具有高传染性和快速变异的特点,许多病毒感染者死于感染。传统的病毒感染诊断技术存在许多局限性。然而,由于分子成像技术的优点,包括非侵入性和实时监测,近年来放射性示踪剂在检测病毒方面的应用有所增加。它们的应用和推广仍然面临各种挑战,例如对实验室保护水平的要求以及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示踪剂的获取。核医学成像通过基础研究,如示踪剂的开发和转化,有助于可视化病毒分布,促进相关治疗方法(疫苗接种、药物和抗体)的开发和感染患者的管理。
使用设备
Super Nova® Micro PET/CT(III 代外观图)